河南:永城两个夏庙的故事
网聚河南力量—关注百姓话题 •第一时间 第一声音
永城境内曾经存在两座著名的夏庙,一座在现马牧镇夏堂林村(原属酇城乡)夏黑楼庄西150米,原会亭至酇城公路路东,夏氏人称南庙。另一座沿古官道往西北9里,在会亭南夏楼东南地,古称北庙。公路随古柳涧沟成道,该古官道是古代联系酇县与会亭县的唯一官道,当年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南夏庙初建于明朝早期,大约在永城夏氏三世祖明经进士夏宗寅仕汉川县知县后初次兴建,至公元1468年,夏宗寅的后代六世夏震升任北京城南兵马司副指挥和七世夏胤被明五周王招为郡马后,受王恩扩建夏庙。南庙初建有大殿六间,分东大殿和西大殿。后院有藏经阁,占地二十余亩,世传庙地百亩。东大殿供奉天神大帝、太元圣母娘娘、土地神、观音大士,西大殿供奉大禹王及永城夏氏太始公夏良胜,一世祖夏旺、夏通、夏福,二世夏元忠等先祖,是传统的家庙形制。从建庙之初即起庙会,每年二月初十为正会开会日,据传庙会最鼎盛时会期一个月,唱一个月的大戏,赶庙会的人最远有南京的和安徽阜阳的众多客商,六十年代后衰落,近几年庙会仅唱三天大戏正会一天。该庙最初在冯玉祥当河南督军时被拆大,木料及砖瓦被用于建设学校仅剩残垣断壁地基,而地基青砖也在生产队时期被基本挖掘一空。2000年,二十世夏正全等人兑资在原大殿旧址重建一间小庙保留至今。

现旧址
北夏庙建设为一个四合院形式,正堂主要供奉太元圣母及其辅助神灵,太元圣母俗称白玉奶奶、白玉娘娘、白玉姑娘、莲花圣母娘娘等。太元圣母是早期道教的女神至高神,是道教元始天尊的母亲,又称太元玉女。《玉芝堂谈荟》载太元圣母还生第九子,为高上神宵玉清真王长生大帝,还说九天玄女是其弟子。每年的正月初九为上香上供的日子。据健在的百岁老人讲,每逢正月初九,附近十里八乡来烧香上供的人群络绎不绝,能挤破庙门,太元圣母被永城夏氏奉为保家神。该庙文革期间被毁,现庙址已经被平为耕地。
永城夏氏自太始公夏良胜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领命迁居永城、亳州以来,传承了建立家庙的祖训。其后裔每分居一地必尽力建庙,这从亳州夏庙、永城马牧夏庙、会亭南夏庙、宿州柳沟夏庙、萧县白楼夏庙、永城条河夏庙、邳州夏庙、颍上县夏庙等永城夏氏分支落户地均建家庙的历史可以断定。这个祖训来源于永城夏氏的先祖是周朝杞国东楼公的缘故,东楼公是夏禹王苗裔,在周代殷后,周武王寻找到禹王直系后代东楼公,封到杞地主持对夏朝祖宗神灵的祭祀,以奉祀祖神为天职。东楼公因受陈国排挤,举族迁徙到鲁国,后被楚惠王灭国。族人的一支于东汉刘秀建武二年迁徙至山西平阳府,后代中的夏良胜于明洪武二年,举家迁至永城县酇县城南街和亳州夏庙村两地落户。此说在《康熙乾隆道光•永城夏氏家谱》中及夏氏传说中得到互相印证,所以建家庙是他们一族的使命。据不完全统计,自夏良胜公元1369年迁居永城以来,目前分居河南、安徽、江苏三省10余县市,现有人口5万余人。

网络用图 与本文无关
永城夏氏四世祖温公的后裔以夏堂林夏楼为起点,往北发展至会亭南5里夏楼及夏庄北为终点,直线距离约9里的地域,均为夏氏农耕占地范围。据《清•康熙乾隆道光永城夏氏家谱》记载和现夏氏族人的世代传说,夏黑楼庄西的夏庙为南庙,会亭南夏楼庄东南地的夏庙为北庙。南庙称南大门,北庙称北大门,意思是说夏氏四世温公后裔地盘的南界与北界。会亭南夏楼的夏氏是温公的后代旺公八世孙夏佃的后代,夏佃生二子,长子九世邦彦,次子九世邦宁。邦彦生四子治民、育民、养民等,邦宁生八子济民、爱民、牧民、教民、敬民、训民、友民。两个夏楼即南庙北庙之间,夏佃后代所居住村庄的夏氏习惯用老八门、老四门区分门次。这个区分方法即表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血缘亲疏特性,又简单明了地表示了血缘关系,这种表示形式随着现代人的情感演化逐渐消失。
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基础,南北夏庙曾经的存在就是一个例证。在永城夏氏看来,南北夏庙的先祖宗神保佑其子孙后代长盛不衰,从一人率妻儿定居永城至今,历经600余年现存人口5万余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庙宇文化在永城夏氏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夏氏古人的精神寄托,也是几百年来永城一带一种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在稳定民众日常情绪,增加民众热爱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传承传播敬畏文化,增加基本幸福指数有着积极向上的历史意义。
作者:夏浚钟,系永城市文史研究员
成文世间:2022年4月16日
南夏庙初建于明朝早期,大约在永城夏氏三世祖明经进士夏宗寅仕汉川县知县后初次兴建,至公元1468年,夏宗寅的后代六世夏震升任北京城南兵马司副指挥和七世夏胤被明五周王招为郡马后,受王恩扩建夏庙。南庙初建有大殿六间,分东大殿和西大殿。后院有藏经阁,占地二十余亩,世传庙地百亩。东大殿供奉天神大帝、太元圣母娘娘、土地神、观音大士,西大殿供奉大禹王及永城夏氏太始公夏良胜,一世祖夏旺、夏通、夏福,二世夏元忠等先祖,是传统的家庙形制。从建庙之初即起庙会,每年二月初十为正会开会日,据传庙会最鼎盛时会期一个月,唱一个月的大戏,赶庙会的人最远有南京的和安徽阜阳的众多客商,六十年代后衰落,近几年庙会仅唱三天大戏正会一天。该庙最初在冯玉祥当河南督军时被拆大,木料及砖瓦被用于建设学校仅剩残垣断壁地基,而地基青砖也在生产队时期被基本挖掘一空。2000年,二十世夏正全等人兑资在原大殿旧址重建一间小庙保留至今。

现旧址
永城夏氏自太始公夏良胜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领命迁居永城、亳州以来,传承了建立家庙的祖训。其后裔每分居一地必尽力建庙,这从亳州夏庙、永城马牧夏庙、会亭南夏庙、宿州柳沟夏庙、萧县白楼夏庙、永城条河夏庙、邳州夏庙、颍上县夏庙等永城夏氏分支落户地均建家庙的历史可以断定。这个祖训来源于永城夏氏的先祖是周朝杞国东楼公的缘故,东楼公是夏禹王苗裔,在周代殷后,周武王寻找到禹王直系后代东楼公,封到杞地主持对夏朝祖宗神灵的祭祀,以奉祀祖神为天职。东楼公因受陈国排挤,举族迁徙到鲁国,后被楚惠王灭国。族人的一支于东汉刘秀建武二年迁徙至山西平阳府,后代中的夏良胜于明洪武二年,举家迁至永城县酇县城南街和亳州夏庙村两地落户。此说在《康熙乾隆道光•永城夏氏家谱》中及夏氏传说中得到互相印证,所以建家庙是他们一族的使命。据不完全统计,自夏良胜公元1369年迁居永城以来,目前分居河南、安徽、江苏三省10余县市,现有人口5万余人。

网络用图 与本文无关
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基础,南北夏庙曾经的存在就是一个例证。在永城夏氏看来,南北夏庙的先祖宗神保佑其子孙后代长盛不衰,从一人率妻儿定居永城至今,历经600余年现存人口5万余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庙宇文化在永城夏氏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夏氏古人的精神寄托,也是几百年来永城一带一种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在稳定民众日常情绪,增加民众热爱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传承传播敬畏文化,增加基本幸福指数有着积极向上的历史意义。
作者:夏浚钟,系永城市文史研究员
成文世间:2022年4月16日
文创投稿邮箱:353583257@qq.com 河南全媒体新闻/大自在网络文创中心合作电话:15038148599